8月17日周六上午,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前夕,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门诊与往常一样,一片忙碌。这里的绝大多数候诊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视神经病变患者。科室副主任陈达穿梭在诊室和治疗区之间。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副主任陈达。
“你都能看到自己的掌纹了?真好!继续加油哦!”一位视神经病变患者分享视力的点滴进步,陈达热情地回应。
视神经病变被视为“不治之症”,多数会导致突发性失明、严重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目前这类疾病国际公认没有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作为有着20年党龄的“80后”,陈达带领团队研发“球后深刺联合高压氧疗法”,年均扎针4万根,于重重黑暗中为患者“凿”开了一道生命之光。
无数次以身试针改良针法
17日上午10时,在门诊治疗区,这个时段的8位患者坐成一排,陈达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陈达手持银针,娴熟地依次扎向患者的眼周穴位。只见他轻轻送力,银针接近4/5的部分瞬间深入皮下。一名成年患者的眉头紧蹙,一个小患儿也不由自主地哼了一声。很快,护士连上电针仪,随着根根银针律动,大人孩子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如果把眼球比作电灯泡,视神经纤维束就像一根根电缆,集中穿过眼球后方的视神经孔,通向大脑点亮“灯泡”。这一簇簇位于眼底的微米级复杂线网,整体似果冻般娇嫩,其内部结构及功能对人类来说依然神秘。
对于视神经病变,如果是外伤引起,首先考虑手术,其他视神经病变常规采用激素、丙球、血浆置换“三板斧”。但这些对症疗法,总体疗效不佳。中医治疗视神经疾病,以针灸为主,各地都有开展,努力寻求自己的治疗特色。
2006年起,陈达开始跟师学习针灸疗法,苦练基本功。他无数次以身试针,让老师给自己眼周穴位扎针,体会进针的方向和深度,感受其中的细微变化。
随着经验的积累,陈达开始琢磨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针法。他从精简针数做起,精选关键穴位,减少进针量,双眼治疗从过去的18个穴位减少到10个穴位,既增强疗效又减少患者痛苦。
完成各类眼科手术是陈达的日常工作之一,他对眼球的解剖结构了然于心,这为他改良针法打下了基础。
陈达思考,针尖应尽可能接近视神经簇,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刺激。长年的手术经验积累,他的脑中生成了精准的眼眶“3D地图”,根根银针能直抵眼神经孔附近的最佳位置。陈达到多地交流时发现,“针灸扎到像我操作这么深的位置,在国内并不多见”。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主任魏波分析其中原理,针灸直达视神经越近,针尾连接电极形成能量场,能发挥激活视神经功能的作用。
粗略统计,陈达每年累计亲手扎针超4万根,是名副其实的“针尖舞者”。
让西医“束手无策”的患者重燃希望
“西医手段都用了,去看看中医吧。湖北有位医生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疗上有突破!”武汉人汪先生因病毒感染导致双目失明,他赶到北京权威眼科,一位在国内颇具声誉的专家建议他回武汉找陈达。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汪先生感觉“天蒙蒙亮了”,现在他已能摸索着买菜、做饭、接孩子。
在陈达负责的眼科病房,记者见到的患者来自天南地北。海南海口的王女士、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少年小洪、安徽六安的彭大爷、云南楚雄小伙小张……科室做过统计,除港澳台和西藏地区外,全国各省(区、市)都有患者兜兜转转来到这里。
陈达收治的视神经病变患者主要是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药物毒副作用引起的视神经损害,前三类都是发病率更高、致盲率更高且无明确疗法的疾病。
从多彩世界坠入黑暗深渊,这些患者的足迹遍及北上广等全国排名靠前的眼科中心。但目前治疗视神经疾病的办法有限,不少患者始终未见光明,或陷入治疗瓶颈。
“我们起初也是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来的。没想到经过若干疗程的治疗,视力有了改观。”来自广东的冬冬爸爸坦率地说。
8岁的冬冬(化名)自幼查出先天性青光眼,7岁时突发急症,左右眼先后陷入一片黑暗。跑了广东、北京好几家权威医院,接受手术和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明显。今年1月家长经病友群里的病友推荐找到陈达,来时孩子右眼是黑的,左眼视力仅0.05。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他右眼从开始有了光感,逐渐恢复到能感觉眼前有手在晃动,左眼视力也上升至0.15,能看到视力表自上而下的第三排。这些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变化,在专业眼科医生看来,是一级一级艰难的跨越。
和冬冬一样,深圳的张女士也是通过病友群里的多人推荐找到这里。此前,她曾远赴英国治疗,但当地专家也“没有好办法”。如今,在这里经过多疗程治疗,她的视力从眼前白茫茫一片恢复到0.3。
一个个病人“捷报”的背后,是一刻也没有停止的探索。受高压氧治疗脑神经损伤的启示,眼科联合神经外科,为患者辅以高压氧治疗。陈达说,对照单一针灸疗法,加入高压氧治疗后,有效率进一步提高。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运用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视神经疾病,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医院。
“‘针灸+高压氧’治疗视神经病变,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探索。”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神经眼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神经眼科学组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陈长征教授这样评价陈达团队的研究。他也曾多次将西医治疗“束手无策”的患者推荐给陈达。
把患者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
今年七一,陈达获得湖北省卫健委颁发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谈及今年医师节的主题——“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这位老党员的理解简单而朴素。“医者仁心就是与患者换位思考。”他说。
换位思考就是把患者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每接诊一位患者,陈达就感到一份责任和挑战。他总是坦诚地向患者讲述病情,并认真承诺:“只要你不放弃,我就和你一起努力到底。”
“换位思考也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回答。”陈达查房时非常乐于为患者讲解病情,但患者往往“今天问了明天又问”。陈达说:“他们眼睛看不见,情绪就更容易焦虑。同一个问题问了又问,那我就答了又答。解答的是疑问,体现的是医学的温度。”
陈达所说的“医学的温度”,科护士长胡芳深有感触。她看到,陈达主任对老年患者是“陪”,总要多聊上几句;对儿童患者是“哄”,哄着他们放下对针灸的恐惧;对于中年患者是“讲”,为他们科普新知、辟谣。
孝感的9岁女孩欣欣(化名),就是在陈达一声声“欣欣最勇敢,忍一下就好了”的鼓励下,坚持了4个疗程的治疗,视力恢复到0.15,管状视野正在拓宽。而就在今年4月,她从旋转滑梯摔下后,摔伤一侧的眼睛曾完全失明。
陈长征教授说,目前西医能解决眼科中的大多数疑难杂症,唯在视神经疾病领域有效治疗手段匮乏。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中医目前无法从作用机制、从数据上对此类疾病的疗效进行理论分析,但确实有不少患者的视力通过这一疗法取得进步。哪怕些许的改善也是成功,是造福患者,相信这一技术未来一定能开辟出新的治疗路径。
在陈达看来,“球后深刺联合高压氧疗法”仍处于起步阶段,如何运用循证医学总结疗效机制?如何进行数据化分析?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标准化操作?陈达说,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要像针尖一样深深地扎下去,用针尖精神激励自己与黑暗作战。”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注明 “来源:长江网” 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